“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灵魂,弘扬教育家精神则是
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大学,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构建‘大先生’竞相涌现的强师体
系,锻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卓越队伍。”近日,东南大学党
委书记邬小撑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
邬小撑谈到,东南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国家队”成员,始
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强国
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行动指南,朝着问鼎世界一
流前列的目标阔步前进。
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邬小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
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这要求各高校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
的科学内涵,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近年来,东南大学秉承‘强国建设、东大必为、东大有为’的责任
感使命感,积极构建‘思想引领-文化涵养-实践淬炼’多维度培育体
系,全力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邬小撑介绍,一是重思想引
领,夯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重文化浸润,打造精神传承
立体矩阵;三是重实践淬炼,构建教师发展成长体系。
他表示,学校坚持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出台《东南大学教
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将教育
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充分发挥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弘扬教育
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做教育
家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邬小撑表示,东南大学大力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将文化建设
与教育家精神培育深度融合。举办科学家人物肖像绘画作品展,创
作《杨廷宝》《燃灯》等讲述学校“大先生”育人精神的原创话剧,启
动“院士名人建档工程”,整理汇编《东南大学名人图录》和教育思
想集锦,推进教育家精神雕像等校园文化坐标和文化轴线建设,让
师在文化浸润中传承先贤智者的道德境界、治学风范。
“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实施‘至善课堂’教师卓越教学提升计划,完善
‘五层次’教学培训体系,组织青年教师赴重点行业开展国情调研,促
进青年教师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邬小撑表示,东南大
学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理论成果创新,实施“学科交叉
青年特支计划”,搭建常态化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和释放青年科研人
员的创造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激发人才活力
邬小撑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
革”,旨在丰富多元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
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近年来,东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作为激发人才活力
的关键抓手。
一是分类激励,构建“精准画像”评价机制。学校打破“一把尺子
量到底”的传统模式,充分考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将
学科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
学研究型三类,明确不同类型教师发展路径和评价导向。特别针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防科技、基础学科等关键领域,单独设立
评价通道。例如,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单列计划、
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体系,设置建筑设计教学岗并按独立序列评
聘,鼓励教师通过重大项目实践反哺教学,让每位教师都能在适合
自己的赛道上发光发热。
二是鼓励创新,突出“贡献担当”价值导向。旗帜鲜明地破除“唯
论文、唯资历”的桎梏,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
服务产业重大需求”作为评价核心,对于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
卡脖子”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教师,实行“学术成果+同行评议+社
会贡献”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实行破格晋升和聘用。
“近两年,学校均有教师因研究成果为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被破格晋升,充分彰显了学校‘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改革魄力。”邬小
撑说。
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人工智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全面推进
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是数字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和
必然选择。”邬小撑表示,东南大学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
署,以“新”促新、以“智”提质,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AI4SEU”
行动方案,创建数字化教育环境,推动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
系统性变革,全面提高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一是夯实AI基础保障。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师生服务等主
场景,学校全力推动基座大模型平台、大模型训练/推理平台、大模型应
用开发平台建设,打造“教—学—研—管—评”的智慧教育教学平台,提供
“通用基座+垂直领域”科研服务,为教学科研注入AI动能。
二是提升教师AI素养能力。制定基于AI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顶层设计,
实施“AI PRO-教学赋能”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全覆盖的校、院两级AI素养
培训项目,重塑教师教学模式。开展智能文献挖掘、科学数据建模、知识
图谱构建与AI应用规范等专题培训,提高科研学术效率,引导全体教师树
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教师提高智能化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力。
三是构建AI教学生态。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启动“AI+教育”行动计划。学校以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为引领,组建跨学科虚
拟教研室、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多层级、多学科、全覆盖的“智能+”
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同时,探索基于多模态数据挖掘的教学评价,生
成多维度“课堂教学质量画像”,助力科学、准确、可量化的教学评价反馈。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东大智慧与东大方案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图景应是一
幅兼具创新活力、人文关怀与全球竞争力的全景图。这一图景以人才培养
为核心,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革命与文明演进为动力,构
建起开放、包容、可持续的高等教育新生态。”邬小撑表示。
在他看来,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情怀,以身作则传
递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同时应是所在领域的“卓越研究者”,
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和持续创新的科研能力;还需坚守学术伦理与社会责
任,主动回应社会重大挑战,树立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育强国的实现,既是制度的革新,更是精神的觉醒。唯有以教育家精
神为引领,将个体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方能引导高等教育回归“培根铸魂”的
本质,在2035年绘就一幅充满生命力、创造力与人文温度的高等教育强国
画卷。”邬小撑说。
邬小撑表示,当前,正值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东南大学正以新时
代教育家精神为价值航标,锻造强师队伍、服务强国战略,在强师兴教的道
路上勇探新路、勇挑大梁,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东大智慧与东大方案。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689-737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