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秋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
聚焦小麦、油菜、蔬菜等重点作物,加大对种子市场、经营门店等抽查力
度,严把种子质量关,切实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安排,深
入推进马铃薯种薯和食用菌菌种、网络售种、种子检验机构、牛冷冻精液
等领域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多发重点领域清理整治力度,全
面净化种业市场。
丰富的种质资源,为推动种业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行业人士看
来,资源多不等于品质优。把好种子质量关,在依靠市场竞争的前提下,加
大对种子市场的检查力度,让坑农害农的假种子、劣质农资无处遁形。
从需求看,我国农业种植面积广阔,带来庞大且相对稳定的农作物种子需
求。其中,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用种需求相对较大,农作物种子
的质量影响着农民耕种效率。
从供应来看,由于农作物种植生产特性的限制,种子研发、生产均需提前
排期,制定生产计划,能否让高质量的种子成为农民的优先选择,影响着全年
粮食的收成。
“目前,已派出5个工作组赴河南、湖南、江西等重点用种地区进行督促指
导,开展现场监管执法,依法查处并打击种子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无证生产
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不合格种子入市,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有
力支撑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该负责人说。
网络坑农骗局绝非单纯的商业欺诈,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的重
大问题,必须多方协同发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专家建议,销售农资的电商平台应建立农业类资质认证体系,从源头杜绝虚
假内容传播;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可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传授农民验证专家资质、
识别虚假宣传等实用技巧;农民也需树立科学意识,形成自身的“知识免疫系统”,
从被动防骗转向主动识骗。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689-737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