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食用鲜肉、外卖用冻肉,外送分量缩水,瓶装饮料外卖价格比堂食高近50%且“单
点不送”……近日,不少餐饮店堂食和外卖的“双标”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外卖的特殊性为“双标”提供了可乘之机。受制于配送时长和温度变化,外卖食物的口
感与形态容易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原材料的敏感度降低,个别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的行为
难以被察觉。更关键的是,线上交易让消费者维权举证难、追溯难,许多人遭遇外卖分量
“缩水”、品质下降等问题时,往往只能放弃追究或接受商家部分餐费赔付,难以真正维护
自身权益。
规范行业行为,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商家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应主动、明确告知消
费者外卖与堂食在分量、食材、加工工艺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制度,
让消费者在下单前就能清晰了解相关信息,自主作出选择。
平台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应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
质审核和日常监管,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异常定价、虚假宣传等行为,对于消费者的投诉,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核实情况并给出公正解决方案,避免让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推
动形成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
健康持续发展。
消费者可更多参与市场监督,推动商家自主改进,提升服务质量。遇到“双标”问题,
及时保留订单截图、餐品照片等相关凭证作为后续维权时的重要依据,依法维护自身合法
权益。
餐饮外卖“双标”乱象频现,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会透支整个行业的信誉。线上线
下消费标准统一,看似小事,实则事关消费环境、消费体验,只有让消费者感受到指尖下
单的公平,才能更好激发消费活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689-737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